立子異言堂

.文章構想時間:2005/05/08

■文章標題:從文學、電影中窺探同性之戀

■小立子給的前言︰

厚厚,citygirl最近猛投稿,可省了我不少工,讓我可以專心的修改異言堂網站的程式(順便拿她的文章來測)

citygirl講這個議題厚,很有可能會把哇哩逼出來,因為我知道副堂主哇哩曾經針對這個議題做了一份很詳細的學術報告。

個人對同性之間的戀情沒有評論,因為我認為「真愛來臨時,身高不是距離、年齡不是問題、體重沒有壓力、性別沒有關係」。

(偷偷講啦,我覺得citygirl對同性戀者的分析有點淺啦…)

-----文 章 分 類----- 社會政治 >> 社會萬象


■文章標題:從文學、電影中窺探同性之戀

-----本 篇 作 者 ----- citygirl>> 查看作者其它的文章

同性之戀雖然已經普及﹐也逐漸被更多人接受﹐但沒有參與其中的人、沒有想過要同性之戀的人﹐很難真正瞭解崮中滋味﹐而我也是其中一個不瞭解的人。就因為如此﹐我透過了文學、電影﹐將自己融入其中﹐逐步瞭解置身同性之戀的感受。以下我要提出六部我看過的同性文學跟電影﹐看看不同的同性戀者的心理需求與感受。

身為一個同性戀者﹐壓力多半很大。要面對社會的眼光、家庭的親情壓力、還有面對自己的良心與信心﹐因為太在乎別人的眼光﹐而在自身的喜好跟別人加諸於自己的期望間掙扎的人不在少數。顯示出這樣的心理掙扎的一部同性電影﹐就是李安的『喜宴』。劇情是在描寫一個住在美國的台灣男同志瞞著父母與美國男友交往﹐但在父母催婚的親情壓力下﹐被迫娶一個他不愛的、只為了綠卡跟他結婚的女性。

男主角雖然不願意﹐可是他希望他的父母開心﹐他渴求得到父母的認同﹐更害怕讓父母發現到他是同性戀﹐讓他們難過﹐進而自責自己同性戀的性傾向。這整個瞞騙父母、假結婚、跟自己男友私下的爭執﹐在片中以喜劇方式呈現﹐非常有趣的電影。

同樣也是描述在親情的壓迫下求生存的同性感情的一本小說﹐後來拍成電影﹐就是『藍宇』。我只有看小說﹐沒有看電影﹐不知道電影跟小說的劇情差多少﹐總之我只講小說的部份。內容描寫一個喜歡花天酒地的上流社會的生意人﹐嫖女也嫖男。他一直認為自己是異性戀者﹐嫖男只是好玩﹐直到他遇上藍宇﹐一個窮苦的大學生﹐嫖了幾次以後發展出感情。

他本來不相信自己會真的喜歡上一個同性﹐礙於自己處於上流社會的階級壓力與傳統家庭的親情壓力﹐他不願意背棄父母的期望﹐但自己的慾望卻漸漸無法克制。在這過程中﹐藍宇同時也愛上他﹐只是當他以家庭籍口要求與藍宇分手時﹐藍宇認為這表示他從來沒有愛過他﹐只把他當男妓。最後他與妻子離婚﹐同時也被商業犯罪陷害入獄﹐藍宇把所有他給他的錢全部拿出來幫他出獄﹐而好不容易得到他家裡的認同﹐將與他復合﹐卻因車禍死去。

男主角本來是異性戀者﹐要轉為同性戀就很困難﹐外加階級、人際、親情、社會的壓力﹐以及那個五四運動、解放軍的革命時代的大環境的不允許﹐最後失去真愛﹐藍宇。整個小說是以較悲情的方式呈現﹐兩人感情的糾葛掙扎就與異性戀人沒什麼兩樣。

接下來這本小說﹐與『藍宇』一樣受到時代的影響、環境的不允許、階級的壓迫﹐但同時又受到其他異性戀者的歧視﹐這本小說叫『Stone Butch Blues』﹐作者為Leslie Feinberg。作者本身是個生於美國60年代的猶太女同性戀以及變性人﹐她以小說的方式寫下自己的前半輩子﹐以這本書一炮而紅。從小父母就不喜歡她﹐因為她長得不夠像一般女性﹐週圍的人也因此而常常欺負她。高中時她被男同學強暴﹐卻被認為是她的錯﹐最後因反抗種族隔離政策而被迫休學﹐她直接選擇退學﹐進而離家出走。

她加入女同性戀的行列﹐在享受難得擁有的友情、歸屬感、以及愛情時﹐她與其他的女同性戀者又在工作場合以及被警察臨檢時飽受其他男人的欺負。在70年代反越戰時期﹐失業潮讓大多數人都失業了。女同性戀者本來就業就不容易﹐就因為她們男性化的長相以及體力讓其他男人反感﹐最後在生存不下去時﹐她選擇變性﹐以外表是男人內心是女人的方式生存下去。

雖然她得到了應有的尊重﹐但她覺得她已經失去了自我﹐所以她停止注射荷爾蒙﹐讓自己卡在男人與女人的中間﹐不屬於任何一方。結局是她找到了跟她一樣的同伴﹐理解到團結就是力量﹐進而加入當時正在成長的同性戀福利團體﹐一起為同性戀、變性人、陰陽人等等謀求福利。

她年少離家﹐卻畢生找尋一個歸屬的地方﹔在那個白人屬於上流社會﹐有色人種屬於藍領階級的年代﹐她是少數的白人藍領階級﹐加上她的猶太裔女同性戀身份﹐讓她比其他白人更低下。她想要變的跟男人一樣強、受到尊重﹐因為她與朋友們一直受到男人的壓迫﹐但變成男人後﹐雖然變強、受到尊重、收入較高﹐卻失去自我﹐所以她選擇回來當原本脆弱的自己。她出生的60年代﹐同性戀默默忍受歧視與欺壓﹐美國70年代時﹐同性戀團體開始公開反抗﹐但加入者皆為知識份子﹐所以她也無法容身。到80年代時﹐越來越多人加入﹐她也看到說只有一起努力﹐才能謀求福利﹐所以她加入﹐最終找到歸屬的地方。

很多同性戀者因為被兩性社會排除在外﹐所以沒有歸屬感﹐一直渴望別人的認同﹐被加諸許多限制。異性戀者看到喜歡的對象﹐可以直接追求﹐但同性戀者看到喜歡的對象﹐卻必須先擔心對方是否也是同性戀。一部電影『Billy's Hollywood Screen Kiss』﹐清楚描寫了這樣的掙扎心理。

劇情是說一個男同志攝影師喜歡上一個年輕男子﹐但不知道對方是否為同性戀或異性戀﹐他以希望對方當自己攝影模特兒為由接近、瞭解對方﹐鬧出很多笑話﹐最後對方突然離去﹐他找到對方時﹐發現對方也是同性戀﹐只是對他沒興趣﹐所以故意耍他﹐讓他以為對方是異性戀者。

男主角厭惡別人老是把他當作『其他人』、『異類』﹐所以他急於找到同伴﹐但同時又不確定對方的性向﹐最後被對方耍弄。這裡我們也可以體認到﹐不是每個同性戀者只要看到其他同性戀者就會喜歡對方﹐每個人喜歡的不同類型﹐以及男主角內心害怕對方不喜歡、不接受自己的內心掙扎﹐與異性戀者處於愛情的曖昧階段時無異。

同樣也是希望取得對方認同﹐但手段比較偏激的﹐是另一部電影『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Ripley)。劇中男主角是隱性同性戀者﹐自己也不願承認自己的性傾向﹐和氣的外表以及智慧讓他得到友誼。有一天﹐他遇上了一個交友廣闊、非常有魅力的男子﹐對他釋出友情。他希望得到對方﹐又不確定對方是否是同性戀者﹐以及會不會接受自己。

越跟對方在一起﹐他越覺得自卑﹐因為對方的英俊、富裕、丰采、人脈等等﹐都是他渴望擁有的﹐但對方與每個男女友人都很好﹐又讓他嫉妒。他太喜歡對方﹐羨慕對方的一切﹐進而渴望成為對方。當對方對他膩了﹐冷落他以後﹐他殺了對方。為了不讓別人發現對方的死去﹐他拋棄自己的身份﹐以對方的身份繼續活下去。他否認自己、渴望與別人一起﹐但嫉妒心與自卑最終讓他走上犯罪一途。徹底捨棄自己的代價就是失去心靈歸屬﹐失去容身的地方。

最後這一部電影﹐與渴望被別人認同也有關係﹐只是比較不一樣。這部電影﹐就是羅賓威廉斯主演的『The Bird Cage』。劇情是說一對擁有一家紅頂藝人酒吧、在一起多年的中年男同志﹐當其中一人的兒子回來度假時﹐宣佈了要結婚的消息﹐以及未婚妻的父母即將來訪。

這個人希望兒子未婚妻的父母能喜歡兒子﹐所以要自己的伴侶(羅賓飾)以及管家等等週圍的人假裝成異性戀者﹐讓對方留下好印象。羅賓雖然反對﹐但在聯絡不到這個人兒子的母親時﹐決定假扮成女性﹐來維持表面的正常家庭景象。最後雖然被揭穿﹐但因為湊巧的幫了兒子未婚妻父母的忙﹐而被接受﹐最後兒子得以結婚。

主角們為了讓別人認同﹐以及受到家庭幸福的壓力﹐而必須暫時改變自己的性向迎合對方。雖然也是家裡兒子要結婚﹐但和『喜宴』不同的是﹐同性戀者從兒子變成父母﹐但無論如何﹐同性的那一方承受的壓力較重。和以上幾部電影、小說比起來﹐主角的兒子並不反對自己父親的同性傾向﹐主角們卻被自己兒子未婚妻的父母壓迫。立場的互換﹐似乎讓同性與異性之間的關係有了不同的平衡。

同性戀者﹐普遍受到不同層面的壓迫﹐壓迫來自家庭、他人、工作、階級、社會、時代等等。被排除在外的失落感﹐讓他們急於尋找歸屬、能被包容的地方。旁人的厭惡、不予肯定﹐讓有的同性戀者進而對自己厭惡﹐更讓有的隱性同性戀者不敢出櫃﹐坦誠面對自己與他人。揹負家庭壓力、社會責任的﹐為了怕違背別人對自己的期許﹐默默忍受自己的慾望﹐不負別人期望﹐卻負了自己的幸福。

藉由電影、小說﹐同性戀者的處境、世界、感受﹐逐漸被呈現出來﹐希望大家對同性戀者、變性人、陰陽人有進一步的瞭解後﹐再來看看自己﹐就會發現到﹐他們的需求、感情﹐其實跟異性戀者沒什麼兩樣。同性之愛﹐並沒有錯﹐只是比較特別﹐形同少數﹐同是有感情的人﹐希望大家對他們有多一點包容。

  [回到上一頁]